您的位置:网站首页 > 行业新闻 > 正文

网络安全法即将实施 护航关键行业网络安全

类别:行业新闻 日期:2017-5-31 15:50:02 人气: 来源:

  防护 “风控前置”才可扫除安全盲区据悉,《网络安全法》特别提出,关键信息基础设施的运营者应当自行或者委托网络安全服务机构对其网络的安全性和可能存在的风险每年至少进行一次检测评估。防护 “风控前置”才可扫除安全盲区据悉,《网络安全法》特别提出,关键信息基础设施的运营者应当自行或者委托网络安全服务机构对其网络的安全性和可能存在的风险每年至少进行一次检测评估。

  “之蓝”病毒感染事件刚刚过去,社会对网络安全的关注仍在持续。我国首部网络安全的专门性综合性立法《网络安全法》将于6月1日正式实施,这意味着我国对网络安全的重视和已上升至前所未有的高度。

  《经济参考报》记者了解到,在此次病毒感染事件中,国内多个关键信息基础设施领域的企事业单位“中招”,只有国内金融企事业单位鲜受到波及。业内人士表示,此次事件给我国关键信息基础设施行业敲响了警钟。《网络安全法》将为这些关键行业的网络安全防控搭建法律框架,并引导和强化这些行业平时就加强对网络安全和可能存在的风险的关注。

  5月12日晚,全球爆发“之蓝”病毒感染事件,近100多个国家受到感染。此次病毒感染事件突发性强、波及面广,在全球范围内引起巨大恐慌。业内人士表示,此次事件给我国网络信息安全尤其是我国关键信息基础设施行业的网络信息安全敲响警钟。

  关键信息基础设施是指面向提供网络信息服务或支撑能源、通信、金融、交通、公用事业等重要行业运行的信息系统或工业控制系统,这一领域长期以来就是黑客的重点目标。360情报中心统计数据显示,长期以来,按照机构内设备感染专用木马的数量统计,企业是第一大疑似黑客目标,占比为35.2%。在针对企业的中,者重点关注的领域依次是:通信网络、电子电器、海洋与港口、能源化工、交通运输、航空航天和网络安全,疑似目标的企业以网络运维、工程建设和制造业企业居多。

  此次病毒感染事件中,沦陷的企业也多来自于这一领域。据360情报中心监测,我国至少有29372个机构IP遭到,覆盖了我国几乎所有地区,多个办事终端及公共服务系统无法正常使用,部分工业设施也“中招”,遍布能源、交通、医疗、教育科研等各大领域。

  在诸多关键行业中,金融行业几乎未受此次病毒感染事件波及。《经济参考报》记者了解到,国家信息技术安全研究中心网络金融安全分析室对国内500强金融机构的14573个IP进行了检测,经远程监测、检测、应急响应、数据综合研判以及与360情报中心联动,未发现被检测的金融机构感染“之蓝”病毒案例。

  中国人民银行金融信息中心相关负责人也告诉《经济参考报》记者,5月13日凌晨以来实施的组合应急处置措施取得明显效果,至5月15日18时全行计算机正常开机,未发生一例受感染事件,网络和信息系统运行平稳,办公秩序未受到影响。

  目前“之蓝”病毒感染事件已经平息。不过,5月24号,国外安全专家又发现了另一种病毒“之石”开始。这种比“之蓝”更加复杂的病毒,利用了NSA(美国局)泄露的七个漏洞利用工具。据了解,目前“之石”在国内已经有少量感染,还未出现大规模爆发的情况。

  “面对之蓝病毒突发事件,网络安全界普遍认为病毒的爆发不是第一次,更不是最后一次,各类新型病毒及变种病毒将以更加隐蔽的方式进行,我们不能掉以轻心。”国家信息技术安全研究中心相关负责人表示。

  即将于6月1日起正式实施的《网络安全法》被业内人士认为具有里程碑的意义。《网络安全法》是我国第一部网络安全的专门性综合性立法,提出了应对网络安全挑战这一全球性问题的中国方案。

  全国常委会法工委经济法室副主任杨合庆表示,中国是一个网络大国,也是面临网络安全最严重的国家之一,迫切需要建立和完善网络安全的法律制度,提高全社会的网络安全意识和网络安全的水平,使我们的网络更加安全、更加、更加便利,也更加充满活力。

  值得注意的是,《网络安全法》第三章专门针对关键信息基础设施的运行安全提出了具体要求,这也表明我国对关键信息基础设施安全上升至前所未有的高度。《网络安全法》,国家对公共通信和信息服务、能源、交通、水利、金融、公共服务、电子政务等重要行业和领域,以及其他一旦遭到、功能或者数据泄露,可能严重危害、国计民生、公共利益的关键信息基础设施,在网络安全等级制度的基础上,实行重点。关键信息基础设施的具体范围和安全办法由国务院制定。

  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杜霖则表示,关键信息基础设施的安全已上升至国家战略高度,与其配套的法规办法等也需进一步制定与完善。他,应尽快出台国家关键信息基础设施安全条例,作为承上启下的基本行规,对上承接网络安全法并将法案中对关键信息基础设施提出的安全要求落地,对下统领金融、能源、电力、通信、交通等重要行业的安全工作,将更多的操作性制度进行规范和明确。

  据悉,《网络安全法》特别提出,关键信息基础设施的运营者应当自行或者委托网络安全服务机构对其网络的安全性和可能存在的风险每年至少进行一次检测评估。

  《经济参考报》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此次病毒在部分国内关键行业中快速蔓延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由于部分单位网络安全意识淡薄,平时对于风险的评估和准备明显不足。360企业安全公司一线余家机构抽样统计表明,超过一半的单位近一年内未对系统进行过全面风险评估及定期补丁更新工作。此外,所有受影响的主机均未在近三个月内做过补丁升级操作,也未部署终端安全与处置工具。业内人士分析称,安全工作存在的盲区为大规模网络安全事件的爆发提供了可乘之机。

  而未受感染的行业和企业几乎都是进行了风控前置。中国人民银行金融信息中心连续多年开展重要信息系统等级测评和安全检查,探索形成内外部技术资源相结合的互联网应急处置协同工作机制,确保快速落实一系列应急措施,如切断病毒的可能渠道,在网络层、客户端层封堵端口;实施病毒防护,启用病毒及其若干变种的防护机制,及时更新病毒定义码;提升源头免疫能力,第一时间自动分发并确认打齐微软操作系统补丁;实施域名内部牵引,避免极端情况下受感染终端的不良后果等。

  中国建设银行信息技术管理部资深高级经理郭汉利告诉记者,截至目前,建行全行未发生一起病毒感染事件,各信息系统运行稳定,各业务正常开展。“除了在第一时间组织安全技术团队开展应急措施之外,更重要的是,很多工作都是平时做的。”他表示,实际上,微软在今年3月就发布了此次病毒所利用系统漏洞的补丁,4月初建行就通过终端安全客户端向全行办公终端推送了该补丁。在4月14日网络黑客组织宣布泄露NSA黑客工具后,又立刻部署防控工作,排查、封禁高危端口。

  业内人士也表示,除了风控前置外,在进行风险评估时,“网络隔离是解决网络安全问题最有效的方式”这一看法也需要转变。一位网络安全业内人士对记者坦言,有些单位信息安全工作人员仍旧简单地以为,只要隔离就能安全解决问题。但事件证明,隔离不是万能的,内网不是安全的避风港,没有任何安全防护措施的内网一旦被突破,瞬间沦陷的更大。(记者 张莫 实习生 崔晶 曲经纬)

推荐:

关键词:保安行业新闻
0
0
0
0
0
0
0
0
下一篇:没有资料

相关阅读

网友评论 ()条 查看

姓名: 验证码: 看不清楚,换一个

推荐文章更多

热门图文更多

最新文章更多

关于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友情链接 - 网站地图 - 版权声明 - 人才招聘 - 帮助

声明:网站数据来源于网络转载,不代表站长立场,如果侵犯了你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删除。

CopyRight 2010-2016 凯德酒店网- All Rights Reserved